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_人物详解_孔子

http://guizhou.hteacher.net 2023-01-29 14:19 贵州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一、考情分析

在教育理论中,针对教育与教育学人物的思想是一大考点,孔子的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常以单选、多选等客观题形式出现在考卷中。所以本文就着重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综合梳理与解析,以为考生们理解孔子思想提供方便。

二、知识详解

(一)人物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引领了中国春秋时期私学的风潮。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因思想深邃,深得弟子追崇,故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便把其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整理编成了《论语》,造就了儒家一大经典。

(二)“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的思想内容丰富,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统治了有2000年之久,影响之大,渗透之深,在中国无人匹敌。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涉及人性论、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这五大方面。

1.人性论

对于人性是善是恶,孔子仅言“性相近,习相远”,即人的本性都是差不多的,不是完全相同,也非完全相异;但是“习”会让人性产生不同,因为人的社会本性受后天环境影响,是因人而异的。

2.教育作用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历史上,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好一个人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老百姓进行教化,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说,充足的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育教化是洽国发展的三大条件,而教育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在历史上,率先提出朴素的人性论的人便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正是基于此,孔子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因此在《论语》中,有关“学”的论述众多,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都是孔子强调教育会对个人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体现,为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孔子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又认为这种差异是不可改变的,甚至承认“生而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需教,教育着重于改变和塑造“中人”,这一点又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3.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4.教育内容

为了培养从政的“君子”,孔子有选择地安排了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文化、言行、忠诚、诚信,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体现为教学的主要科目“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具体到教材则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简称“六经”。

5.教育原则与方法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不论学生来自哪个国家、哪个阶层,都能接受到教育,这就相应地打破了当时教育为奴隶主贵族所控制的局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其次,因为教育对象扩大了,所以也相应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社会的发展。

(2)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教学中,孔子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还要早些。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就曾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便是孔子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体现。

(3)因材施教

针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最好的例证便是子路与冉有询问孔子“闻斯行诸”的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冋:“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针对一件事是否应立即行动,不同学生询问,孔子作出了不同回答,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子路)胆大冒失,所以要约束他。孔子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后,针对学生的具体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便是“因材施教”的彰显。

(4)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依旧有其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5)学、思、行结合

孔子首先重“学”,孔子认为“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知由学而得来。他本人就是一个爱学之人,所以他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并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但是,孔子反对空学,强调思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多闻阙疑”。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他要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思并举,学、思结合。

同时,在孔子看来,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致用,所以,必须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于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君子是需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人,这因此“由学到思再到行”则为必然的学习过程。

以上内容便是对“孔子”的详细解析,预祝广大学子成功备考!

三、考点演练

1.中国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墨子

1.【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他是我国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还要早些。因此“中国最早提出启发性原则”的是孔子。故B选项正确。

A选项,孟子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人的善性”以培养“大丈夫”人格的人。因此孟子认为在学习上,人们应当要有独立思考精神,不能人云亦云;读书的进程也应当像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坑之后再往下流,而不是过快。这些便是孟子提倡的“深造自得、盈科后进”的学习方法。但是同题干“启发性原则”的思想无关,故A选项错误。

C选项,荀子在人性论上猛烈地抨击孟子的“性善论”,提倡“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即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而在学习过程上,荀子认为学习包括“闻见、知、行”三大环节,“闻”为学习之始,“行”则为学习之终。这些思想都同题干“启发性原则”无关,故C选项错误。

D选项,墨子在人性论上强调“人性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说明教育对人性的改变和形成作用;教育目的上则大力倡导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注重培养“兼士、贤士”;至于教育的方法,则格外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强调要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而非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态度,注重从实际出发,就学生的知识水平量力而教,并且主张创造,而非“述而不作”;另一方面,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主张培养言行一致的人,即做到“亲之、闻之、说之”。但这些思想中也无“启发性”思想,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ACD与题干不符,故此题选B。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教师招聘考试公告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职位表

教师招聘报名时间

责任编辑:云云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贵州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西方教育制度的发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学生观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义务教育的产生与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有效教学知多少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育学知识-四六级是绝对还是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