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

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题目与答案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16-10-24 13:19 江西教师资格证 [您的教师考试网]

 第十二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答案D

  【解析】九种智力是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答案C

  【解析】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分成了四个阶段。

  4.答案C

  【解析】感觉和动作分化是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

  5.答案D

  【解析】守恒形成于具体运算阶段

  6.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儿童早期的符号功能形成。

  7.答案B

  【解析】早期符号功能形成的表现,处于前运算阶段。

  8.答案 D

  【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9.答案A

  【解析】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1-1.5岁的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形成信任感。

  10.答案C

  【解析】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形成勤奋感,养成对学习和工作的积极、主动、进取的态度。

  11.答案B

  【解析】场独立型的人偏爱内在参照,心理分化水平比较高,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少体察入微,而更擅长自然科学。

  12.答案A

  【解析】“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度高”是信息加工依赖外部环境的表现,属于场依存。

  13.答案A

  【解析】自我意识的成熟分为三个阶段,3岁左右生理自我成熟,少年期社会自我成熟,青年初期心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14.答案C

  【解析】不断缩小范围获得唯一解答,是辐合型认知方式。发散思维正相反。

  15.答案D

  【解析】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对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16.答案C

  【解析】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特征四个部分,其中态度特征是其核心特征。

  17.答案D

  【解析】少年期情绪易感性强,容易出现情绪的两极化,自我控制能力尚有不足。

  18.答案D

  【解析】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3-6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客观化的过程。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缺乏可逆性。在思维可逆之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表现去自我中心。推理性思维包括正向推理、逆向推理、演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

  19.答案D

  【解析】皮亚杰认为,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4种水平的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进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是一种从极端的自我中心化的最初状态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婴儿出生时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永久性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从4—7个月开始,婴儿逐步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始去自我中心化过程,直到第18—24个月时这一过程才得以完成。它使婴儿学会把自己看成是由许多永久性客体组成的世界中的一个客体;在情感方面,婴儿通过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而区分自我与他人,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各种好奇心的驱使而区分自我与外界事物。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实质就是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分化和在实物动作水平上的协调。

  前运算阶段(2~7岁)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运用语言形成了表象,并与他人交际,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自我中心化。虽然也表现为最初的对自己和他人观点之间的差异,以及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区别相对地缺乏认识,但这种缺乏却是在表象性上而不是在感知运动方面。在对世界的看法上,幼儿表现出几种原始思想模式,如泛灵论、人造论、实在论。自我中心言语是学前期幼儿的重要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尤其是同伴间交往)的发展,儿童得以逐渐认清别人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从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动”上区分并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完成了第二次去自我中心化。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不能把感知事件和心理建构区分开来。一些与感知相悖的假设性说法(如,假设煤是白的)对他们来说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这种自我中心化现象一直到形式运算阶段初期,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时才得以消失。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去中心化的能力得到发展,儿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看法和他人的看法调和起来,但并不是都客观化了。事实上,有些成人的思维方式仍是自我中心化的。

  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

  当形式思维的认知结构形成以后,就产生了第4次的自我中心化。青年认为,自己思想具有无穷的力量,他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完全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改造社会和改造世界,达到理想的境界。

  皮亚杰认为,任何一次去自我中心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

  20.答案A

  【解析】个人神话指青少年会通过想象描绘出有关自己命运和个人形象的故事,这些故事预示的个人形象就像是大英雄、摇滚歌星或反抗恶心势力的大领袖等。作为这种命运故事的核心角色,青少年所扮演的剧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故事情节如此独特,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它。个人神话的主要危险在于,青少年会形成一种认为自己无敌的观念,觉得坏事会发生在他人身上,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1.答案C

  【解析】观点采择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塞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他们认为是真实的或正确的事情。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约6~8岁)。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知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共同的朋友的角度来看待两个人的相互作用。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

  22.答案:B

  【解析】略

  23.答案D

  【解析】情绪情感的概念考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4.答案:B

  【解析】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25.答案A

  【解析】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6.答案

  【解析】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7.答案A

  【解析】情绪和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28.答案B

  【解析】这是心境弥漫性的表现。

  29.答案A

  【解析】心境弥漫性的表现

  30.答案C

  【解析】绝望是抑郁、失望等负面情绪达到极点,彻底失去希望的表现。

  31.答案B

  【解析】激情具有情境性、爆发性和暂时性,狂喜等正是这样的情绪状态。

  32.答案C

  【解析】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以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得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例如学生考试的时候“怯场”、甚至是“晕场”。

  33.答案:B

  【解析】面对车祸、地震等突发事件时的,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34.答案A

  【解析】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35.答案D

  【解析】这是爆发性的情绪的外部表现,属于激情

  36.答案C

  【解析】高兴了一周,这是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37.答案B

  【解析】这是具有情境性、暂时性的积极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38.答案C

  【解析】这是一种持续的,具有弥散性的状态,属于心境。

  39.答案A

  【解析】关键词在于“余”,是一种就有持续性的“后怕”,属于心境。

  40.答案B

  【解析】“手”、“足”的动作表现,属于身段表情。

  41.答案

  【解析】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统称为愤怒。

  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痛苦是一种广泛的而复杂的人类感受,意指会让人经验性地感到不舒服、不快乐等负面情绪的任何事物,它通常与受伤,或会让你受到伤害的威胁连结在一起。肉体受到伤害而产生的痛苦感受,通常被称为疼痛。

  悲哀指伤心、难过。

  42.答案C

  【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

  43.答案A

  【解析】情绪更多具有情境性、表浅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

  44.答案B

  【解析】情感不仅具有情境性,更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45.答案D

  【解析】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现和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面部表情,人的眼神变化是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体现。

  46.答案C

  【解析】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陈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

  47.答案B

  【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48.答案C

  【解析】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

  49.答案C

  【解析】A为儿童期、D为青年初期,C为少年期,又称心理断乳期。

  50.答案B

  【解析】A处于现有发展水平,C为潜在发展水平。B指这两个邻近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阶段。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简答题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产生于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应和积极操作。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物体恒存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

  2.答案: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3.答案:

  (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

  (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4.答案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证过程3种因素制约,并和心理学家辛格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生理唤醒是情绪激活的必要条件,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因此,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肉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

  5.答案

  (一)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二)情绪的强烈性。

  (三)情绪不够稳定。

  (四)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五)情绪两极性明显。

  (六)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七)逆反性

  6答案

  (一)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二)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四)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五)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7.答案

  人格受到遗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家庭和个体因素等因素的影响

  (一)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个体的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生物遗传学研究表明,大脑的结构形态、机能特性以及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等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其中脑的额叶与人格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自然环境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也是形成学生世界观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环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品格和行为对学生有着示范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师生关系、教师的管教方式,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等,对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其生活的最主要环境。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家庭影响着儿童人格的形成。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结构、亲子依恋关系、抚养方式、父母行为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出不同人格特点的孩子。

  一般父母的教养方式归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

  (四)自我因素。

  人格的形成往往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慢慢地形成。人格改变的动力来自自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尤其来自人的认知。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会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人的认知确实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人的本能、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许多自我调节与控制因素都会起作用。因此,自我教育等因素是塑造培养良好的人格关键性的调节因素。

  第十三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1.答案D

  【解析】健康是指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

  2. 答案D

  【解析】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非常积极、开朗的方法,它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鼓励与支持的氛围使其深化自我认识、开发潜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3. 答案A

  【解析】厌恶疗法是通过呈现或体验厌恶性刺激,来逐步消除不良行为或消极情绪的一种行为疗法。

  4. 答案B

  【解析】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5. 选A

  【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其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1.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的这样一种有利于正常成长的态势之中,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2.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且可塑性大,及时给予心理指导或训练,有利于开发其智慧潜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

  3.提高德性修养,培养良好品德。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看作德育的途径是不恰当的,把学生心理问题当成道德问题更是常识性错误,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心理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和自我内化体验等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完善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短缺、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和完善。

  5.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行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在相应情境中会产生条件性反应,进而表现为一定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

  6. 选D

  【解析】ABC理论是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观点。

  7. 选C

  【解析】艾里斯的ABCDE方法。

  8. 选B

  【解析】心理健康的内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 选A

  【解析】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常常由于对某事物的过分担心和忧虑而导致。焦虑一旦产生,人不仅内心表现为烦躁、压抑、苦闷,而且行为活动中会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坐立不安、失眠或恐惧等。中学生常见与焦虑相关的情绪问题是考试焦虑。

  10. 选C

  【解析】中学生常见与焦虑相关的情绪问题是考试焦虑。

  11.答案A

  【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2.答案B

  【解析】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

  学生中社交恐怖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颤抖、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

  13.答案D

  【解析】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境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14.答案D

  【解析】人格障碍是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教养的产物。

  15.答案D

  【解析】略

  16.答案C

  【解析】略

  17.答案C

  【解析】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18.答案D

  【解析】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9.答案D

  【解析】雅各布松首创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0.答案B

  【解析】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自我肯定行为表现在三个方面:请求别人为自己做事‚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有不伤害对方ƒ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它与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等都是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21.答案D

  【解析】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也称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22.答案C

  【解析】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也称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

  23.答案A

  【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4.答案D

  【解析】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25.答案A

  【解析】治疗恐怖症的方法为:(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最常用方法。(2)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当事人的压力。

  26.答案B

  【解析】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27.答案D

  【解析】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28.答案D

  【解析】行为障碍是指可观察到的个体活动异常。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受意志控制的(自主行为),小部分不受意志控制(不自主行为);大部分是学习来的(习惯性行为),小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性行为),但人的本能行为(如饮食行为、性行为)也受思想影响。各种行为基本上都是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适应性行为)、偶而也可有一些不利于适应(不利于自身)的(非适应性行为)。

  29.答案A

  【解析】教师对小明主动与人交流的行为予以表扬属于强化法。

  30.答案B

  【解析】B。解析:着重调整情感的咨询方法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包括鼓励表达、传达共感、身体放松。

  31.答案B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故其侧重点为预防和促进。

  32.答案D

  【解析】本题目考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33.答案D

  【解析】略

  34.答案A

  【解析】略

  35.答案D

  【解析】从咨询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大部分心理问题是源于自己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源于外界。

  36.答案D

  【解析】抑郁为心理障碍的表现,而非原因

  37.答案A

  【解析】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counseling)一词既表示一门学科既咨询心理

  学也可以表示一种心理技术工作即心理咨询服务作为一种技术与服务的

  心理咨询其含义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

  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与

  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guidance)是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有关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等专

  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这一词是港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概念中国大陆过

  去使用得不是很普遍。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使用这一词但是其含义具有广

  泛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有时还可发现这两个概念互用。

  心理治疗在英语中有时被称之为"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有时直接被

  称之为"治疗"(therapy)。心理治疗的含义是指在良好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

  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当事人进行帮助的过程

  以消除和缓解当事人的较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发展

  恢复其心理健康。

  38.答案B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预防和促进发展,心理辅导不能等同于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参照37题)

  39.答案B

  【解析】班级、团队活动等日常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区别。

  40.答案C

  【解析】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活动的康复能力。

  第十四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答案A

  【解析】道德认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答案:D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3.答案A

  【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4.答案A

  【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5.答案C

  【解析】略

  6.答案D

  【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7.答案C

  【解析】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8.答案D

  【解析】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9.答案C

  【解析】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普遍伦理的道德定向阶段。

  10.答案D

  【解析】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11.答案C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12.答案B

  【解析】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学生在遵循交规时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反应

  13.答案B

  【解析】寻求认可的道德定向阶段又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

  14.答案D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5.答案A

  【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16.答案B

  【解析】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17.答案B

  【解析】具有动力色彩的是道德情感。

  二、简答题

  (一)有效地说服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五章 德育

  1.选C

  【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选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校教育对少年道德培养的作用。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众多因素中,学校教育具有主导作用。

  3.选D

  【解析】题中表述体现的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4.选B

  【解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选B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6.选C

  【解析】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7.选C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有效的差别教学,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8.选C

  【解析】在德育的实施方法上,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的一种德育方法,但在实施说服法的同时应该结合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9.选D

  【解析】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德育的关键。

  10.选B

  【解析】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属于德育的榜样示范法。

  11.选D

  【解析】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评价法。

  12.选D

  【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13.选A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4.选D

  【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法。

  15.选A

  【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6.选A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学生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正好可以运用该方法。

  17.选B

  【解析】题干阐述的是“疏导原则”的概念。

  18.选D

  【解析】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19.选A

  【解析】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0.选C

  【解析】理想是人们以现实为基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生活目的和奋斗目标,学校对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教育属于爱国主义教育。

  21.答案A

  【解析】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在德育内容上

  22.答案D

  【解析】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23.答案A

  【解析】礼是伦理道德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射是指射箭、御是驾马车,书是书写。

  24.答案C

  【解析】德育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统一发展的特点,ABD均只强调了它的一个方面,无法揭示其实质。

  25.答案D

  【解析】品德的发展不一定遵循知情意行的一般顺序。

  26.答案C

  【解析】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7.答案C

  【解析】运用先进典型去影响人是榜样法。

  28.答案C

  【解析】委派任务和组织活动是锻炼法。

  29.答案A

  【解析】题干表述属于品德评价法里的表扬奖励。

  30.答案C

  【解析】认识到问题所在,但自己却无法克服困难,属于意志品质的问题。

  31.答案A

  【解析】.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这句话要求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属于榜样法。

  32.答案D

  【解析】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33.答案D

  【解析】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讲解、谈话、报告、谈论、参观等形式都属于说服法。说服法分为事实说服和语言说服。

  34.答案B

  【解析】孟母为了孟子的发展不断的选择居住地点,强调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属于环境陶冶,故选择B。

  35.答案B

  【解析】题干描述属于环境陶冶。

  36.答案C

  【解析】体谅模式的提出者是彼得·麦克菲尔,重视情感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二、简答题

  1.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第八模块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十六章 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选B

  【解析】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选C

  【解析】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3.选A

  【解析】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4.选B

  【解析】目标管理的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5.选D

  【解析】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6.选C

  【解析】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是做好其他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并把它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7.选C

  【解析】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中心环节便是组织和培养一个比较完整的班集体,确立班级目标,建立班级领导,其主要对象是学生。

  8.选B

  【解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9.选A

  【解析】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交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10.选A

  【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1.选B

  【解析】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但学生的发展又存在着差异,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先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12.选C

  【解析】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其本职工作。

  13.选A

  【解析】观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经常用到的方法,它能够帮助班主任迅速地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

  14.选B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5.选C

  【解析】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的、民主型的、放任型的,没有专断型班主任领导方式这一说法。

  16.选C

  【解析】采用放任的领导方式的班主任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对班级的正常运作起到不利的作用。

  17.答案B

  【解析】学生集体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

  18.答案A

  【解析】班主任的影响力包括个性影响力和职权影响力

  19.答案A

  【解析】我国班主任制度是在1904年确立的

  20.答案B

  【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包括:1.学生自评;2.小组评议;3.班主任评价;4.信息反馈

  二、简答题

  1.(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四)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操行评定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 (一)明确的共同目标;

  (二)健全的组织结构;

  (三)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四)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第十七章 课堂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课堂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课堂情况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管理的概念

  3.答案C

  【解析】课堂管理具有维持和促进的功能

  4.答案A

  【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都是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5.答案D

  【解析】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学生的行为有无越轨。

  6.答案B

  【解析】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

  7.答案A

  【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表明。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B

  【解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10.答案A

  【解析】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还可能导致从众现象的发生。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11.答案D

  【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12.答案A

  【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常规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13.答案D

  【解析】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14.答案A

  【解析】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这一阶段是集体的雏形期,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已经出现。不过,这时的集体特征还不稳定,还不时会受到挑战,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15.答案D

  【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16.答案A

  【解析】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情绪具有感染功能。

  第十八章 课外、校外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课外教育。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如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站等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校外教育。

  2.选D

  【解析】由教育实践可知,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是一种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

  3.选C

  【解析】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课外教育,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也是正规教育,只有把课外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选C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5.选B

  【解析】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启发指导地位。

  6.选B

  【解析】学科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部分。

  7.选A

  【解析】技术小组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小组活动的任务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作业来实现。

  8.选A

  【解析】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情况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显然打扫校园不属于社会活动。

  9.选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其基本特点在于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教育的自愿选择性。

  10.选A

  【解析】略

  11.选D

  【解析】选修课属于课堂教学的范畴。

  12.选A

  【解析】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教育目的上是统一的,其他选项上则存在一定差别。

  13.选D

  【解析】文学作品讨论、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属于学科活动。

  14.选C

  【解析】艺术小组包括文学组、音乐组、美术组、舞蹈组。

  15.选A

  【解析】课外、校外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十九章 教师心理

  一、单选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角色冲突”是社会学角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个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人们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角色冲突是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角色冲突主要表现在:互不相容的多种角色行为规范引起的角色冲突;楷模角色与普通人角色冲突;付出投入多与低社会支持的冲突;职业成果模糊与个人成就需要的冲突;现实的角色行为水平与理想的角色要求之间的冲突等方面。克服角色冲突的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干预以及增强教师应对角色冲突的能力等策略实现。

  2答案 B

  【解析】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答案A

  【解析】最能体现微格教学的特点的是训练单元小。

  4.答案C

  【解析】能够自觉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标志

  5.答案B

  【解析】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6.答案C

  【解析】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7.答案A

  【解析】教师对学生的热心关注和成就期待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学生接受教师的积极期待而导致学习进步的结果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者教师期待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8.答案C

  【解析】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了四种反思的方法,供教师参考。第一,反思日记。第二,详细描述。第三,交流讨论。第四,行动研究。

  9.答案 B

  【解析】忍耐属于消极适应。

  10.答案C

  【解析】有安全感、自我情况良好、与社会和谐等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11.答案B

  【解析】这句话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12.答案B

  【解析】压力性事件可以分为可控事件和不可控事件。

  13.答案C

  【解析】《生活事件量表》中对个人影响最大的是配偶死亡。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7/17/3407863_258796462.shtml

  15.答案C

  【解析】按照来源分为: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和很会性压力源[1]

  (1)生物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疾病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2)精神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事件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识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等。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这是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分为两方面: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第二类是由自身状况,如个人精神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16.答案D

  【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17.答案C

      【解析】

  18.答案A

  【解析】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定义是: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在学术界人们也喜欢叫“生涯规划”,在有些地区,也有一[1] 些人喜欢用“人生规划”来称呼,其实表达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C

  【解析】略

  21.答案D

  【解析】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22.答案B

  【解析】略

  23.答案B

  【解析】在教师职业中我们获得了多重价值,其中最核心的价值是生命价值

  24.答案A

  【解析】“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完善学生人格”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做学生成长的助产士和催化剂。

  25.答案D

  【解析】略

  26.答案B

  【解析】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交流。

  27.答案D

  【解析】提升能力与调试冲动无关。

  28.答案B

  【解析】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工作负荷过度。F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因为工作环境对于个人能力、精力以及资源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胜任范围,而使得个人才力竭尽,筋疲力竭,在工作上束手无策。

  2,工作动机的改变。有学者认为,职业倦怠是因为个人在工作上受到大的压,或对工作不满意,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对工作退缩的现象。

  3,工作疏离。有人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对工作的宗旨、工作的目的显现退缩的状态;退缩的程度表现于个人与其雇主、同事、上司以及工作单位的疏离程度。

  而题干中,面对工作压力,习惯逃避的人、自控力低的人容易产生退缩、逃避的现象。而激进的人因为过高的自我期待,会在各方面给自己更多的压力。

  29.答案B

  【解析】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社会对教育行业的认同。

  30.答案C

  【解析】体罚、侮辱学生是违法行为,压制学生有违新课改学生中心的理念。

  31.答案D

  【解析】略

  32.答案D

  【解析】新陈代谢是在无知觉情况下时刻不停的进行的体内活动,包括心脏的跳动、保持体温和呼吸。新陈代谢受下列因素影响:年龄、性别、身体表皮、运动

  不论是愤怒、 焦虑、恐惧,压力,还是大喜大悲,都可能使血压一时性升高,其原因是由于神经、精神因素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致使调节血压的高级植物神经中枢反应性增强,血液 中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多,小动脉痉挛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

  33.答案B

  【解析】略

  34.答案D

  【解析】教师等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职业。

  35.答案C

  【解析】略

  36.答案C

  【解析】其他选项属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相关推荐

2016教师资格证课程

2017教师招聘课程

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江西华图教师网

 

责任编辑:江西分校

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

>>更多江西相关信息/资料查看

2019上半年江西教师资格证面试报名入口2019年赣州市宁都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关于面向社会认2018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认定入口2018年江西省各地市教师资格证认定公告汇总2018年江西省开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2018华图教师《资格证考前30分》电子版下载

精彩推荐

换一换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咨询

备考资料预约

  • 省份
  • 市区
  • 考试类型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互动交流

  •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

  • 微信公众号:htjiaoshi

在线客服×